朝阳市优待老年人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8:03:02   浏览:952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朝阳市优待老年人办法

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


朝阳市优待老年人办法

[市政府令第20号]


《朝阳市优待老年人办法》业经2010年9月30日朝阳市第九届人民政府第三十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11月9日起施行。





二O一O年十月九日



朝阳市优待老年人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三条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全市敬老日。

第四条 市、县(市)区负责老年人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各项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乡(镇)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民政工作的人员负责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第五条 各级政府应将老年人事业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促进老年人事业发展。

第六条 各级政府应将老年人事业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增加。

第七条 医疗卫生部门应当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在挂号室、就诊室、收款处、药局、住院处等窗口设置“老年人优先”的标志,对老年人优先照顾。

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对残疾、患病老年人就医开设家庭病床,开展巡回医疗。鼓励城乡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开展义诊活动。

第八条 各级政府应发展老年教育,将老年教育列入教育发展规划,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学校。

第九条 学校、青少年组织应当定期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并积极组织开展为老年人服务活动。

鼓励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展敬老、养老、助老宣传,开设老年人专题节目或专栏。

  第十条 未满70周岁的老年人持《辽宁省老年人老年证》,可享受下列待遇:

(一) 生活贫困的老年人按照规定享受城乡社会救助待遇;

(二) 不承担各种社会集资和“一事一议”筹劳、筹资任务;

(三)收费的公共文化、教育、科技、体育设施和公园、园林、旅游景点门票减半对老年人优惠开放;

(四)各火车站、汽车站设置“老年人优先购票”标志,候车室设置老年人专用坐椅,老年人乘车时优先检票;

(五)到公立医疗机构就医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

本条第(三)项规定适用在本市的外埠老年人。

  第十一条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持《辽宁省老年人优待证》,除享受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待遇外,还可

免费进入收费的公共文化、教育、科技、体育设施和公园、园林、旅游景点。

本条规定适用在本市的外埠老年人。

第十二条 90周岁(含90周岁)以上老年人除享受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待遇外,还可按下列标准享受高龄补贴:

(一)90周岁至9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50元;

(二)100周岁(含10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

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对百岁老人每年不少于1次的免费体检。

第十四条 享受优惠政策兴建的老年福利和服务设施,不得擅自改变性质和用途。

第十五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将设在社区内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设施向老年人开放。

单位闲置的厂房、校舍等,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优先改造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第十六条 鼓励老年人利用知识、技术,参与经济技术活动或者社会公益事业。提倡和支持老年科技专家到农村开展科技扶贫或者到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

第十七条 对敬老、养老、助老成绩显著的单位、家庭或者个人,由市、县(市)区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朝阳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0年11月9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关于使用新传染病统计报表的通知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使用新传染病统计报表的通知
卫生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而制定的传染病统计报表业经国家统计局审阅同意,现发给你们,自1990年1月1日起实行。

附件:传染病统计报表
传染病报卡使用说明
1.选卡
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时需填写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在丙类传染病监测区(点)发生丙类传染病时需填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
2.总项目的选择
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诊断可分别圈画“发病”、“死亡”;对已填报过“发病”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出院或死亡发生时,必须再报卡一次。再报时分别圈画“订正”、“出院”或“死亡”栏目;如同时属于其中一个以上栏目可同时圈划,如因死亡出院时要同时圈画“出院”和
“死亡”两项。
3.地区编码、卡片编码
可按收集和保管卡片的防疫站的要求填写,或直接由防疫站填写。
4.实足年龄
实足年龄一律填写周岁、周月。年龄不足一周月者,可将“月”字划掉改为“日”字,并填写实足日数。对一个月到一岁之间的儿童,日数大于15天即算一个月,小于15天则舍去。
5.发病地点
填此项是为了流行病学调查,保护易感人群和处理疫源地。
发病地点是指疾病症状开始出现的地点。
单位指工厂、学校、托儿所、办公室等等。家庭、单位以外的发病地点需填写在“其他( )”项括号内,如野外、旅店(主要指流动人口)、宿舍(住校生)等等。
6.户口地址、现住地址
填此栏目是为了便于访视或转卡。两地址相同时只填“户口地址”一项。现住地址是指发病时的地址。
7.联系电话
可以是家庭、本人或家长工作单位的电话。
8.患者职业
圈画职业的目的是为了在卡片汇总时发现传染病高发人群,以便管理。
若病人的职业同时符合卡中的一种以上职业时圈画原则是:1.圈画主要职业;2.圈画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如食品厂工人、熟食店售货员都应填写饮食品业,而不填工人或商业服务业。
未列入本卡的职业需填写在“其他( )”项的括号中,如警察、海员、飞行员等等。有些特殊人群如劳教人员、和尚、道士和乞丐等等,虽不属职业,也可填写在“其他( )”括号中。
个体户应根据其经营活动的行业,选择相应的职业。
9.发病日期
指疾病症状开始出现的日期。
10.诊断日期
发病卡填初诊日期,订正、出院和死亡卡须填写确诊日期或当时诊断日期。
11.出院转归、出院时病原携带情况
填该项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病人出院后管理,医生可按病人出院实际情况填写。
12.预防接种史
只填写针对本病的疫苗接种情况。
13.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医生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和一般非特异性检查(如查体、血象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等等)结果而综合作出的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当传染病在家庭或人群中流行或传播时,根据:1)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2)共同症状,3)成批病人发生等等而作出的诊断。流行病学诊断一般仅在暴发疫情时应用。
特异性诊断:如某种诊断方法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有特异性,如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肺结核病人的X光片检查等等,用这些方法作出的诊断可视为特异性诊断。
若除特异性诊断外还同时作了临床或流行病学诊断,则只填写特异性诊断。
14.接到卡片日期、访视日期、访视人
这几项均由收管卡片的防疫站填写。
15.与传染病疫情报告有关的各项事宜。例如对责任疫苗情报告人的规定;各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报告方法;以及规定上报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的传染病病种等等,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甲、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报表说明
一、制表目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掌握急性传染病发生和死亡的动态,据以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作为制订防疫措施的参考。
二、统计范畴:对甲、乙类传染病要在全国范围内统计地区内全部居民(军人除外)的急性传染病发生和死亡人数;对丙类传染病要求在丙类传染病监测区内统计地区内全部居民(军人除外)的急性传染病发生和死亡人数或医院监测点的就诊发病和死亡人数。
各地区全部居民包括城乡居民、机关、团体、学校、铁路、交通、民航、厂矿、农场、林场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居民区居住的军人家属和在军事部门工作的非军事人员。
三、填报单位和报送日期:各省、市、自治区卫生防疫站综合本地区疫情材料,经审核后加盖卫生防疫站公章,按规定方式和时间上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同时上报当地卫生厅、局。
卫统5-1表和卫统5-2表用作地区报告时,分月、年报两种,要作县、区统计。月报于次月15日前报出,注意填写年初至本月末累计数;年报于次年2月10日前报出。
卫统5-1表和卫统5-2表用作月份别报表和职业别报表时以及填报卫统5-3表和卫统5-4表,都只作年报报告,于次年2月20日前报出。
四、月份别报表和职业别报表说明:月份指1-12月份。职业按以下分类:工人、农民、牧民、渔(船)民、医务人员、饮食品业、商业服务业、干部职员、离休人员、家务及待业、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其它及不详。
五、补报、订正办法:鼠疫、霍乱、艾滋病和炭疽要随时补报、订正,其他传染病在年报中全面补报、订正,因此年报应填写作过全面补充,订正后的全年肯定数字。
六、表式说明:
1)“病”是初次确诊的病例数;“死”指死亡人数;分别按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日期填写。甲、乙类传染病按户口所在地填报;丙类传染病要填报在监测区、点内部就诊的新发病、死亡。
2)一个人同时患两种以上传染病,发病统计应按其所患传染病病种分别填报,死亡统计只记一种主要死因。
19 年 月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分析表
填报单位名称: (盖章)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制
--------------------------------------
病名| | 发 病 数
| 病 名 |
| |------------------------
编号| |本 上 与上 去年 与去年 本年 去年 与去年
| |月 月 月比 同月 同月比 累计 累计 累计比
| | (%) (%) (%)
--|----------|------------------------
| 合 计 |
--|----------|------------------------
1|鼠 疫 |
2|霍 乱 |
3|病毒性肝炎(小计) |
| 甲 型 |
| 乙 型 |
| 非 甲 非 乙型 |
| 其 他 未 分型 |
4|痢 疾(小计) |
| 细 菌 性 |
| 阿 米 巴 性 |
5|伤寒和副伤寒 |
6|艾 滋 病 |
7|淋 病 |
8|梅 毒(小计) |
| 原 发 |
| 续 发 |
| 先 天 |
9|脊髓灰质炎 |
10|麻 疹 |
11|百 日 咳 |
12|白 喉 |
13|流 脑 |
14|猩 红 热 |
15|流行性出血热 |
16|狂 犬 病 |
17|钩端螺旋体病 |
18|布 鲁 氏 菌 病 |
19|炭 疽 |
20|斑 疹 伤 寒|
21|流行性乙型脑炎 |
22|黑 热 病 |
23|疟 疾(小计) |
| 间 日 疟 |
| 恶 性 疟 |
| 未 分 型 |
24| 登 革 热 |
--------------------------------------

-----------------------------------------------
病名| | 死 亡 数 | 报告发病县
| 病 名 | |(市、区)数
| |-----------------------|---------
编号| |本 上 与上 去年 与去年 本年 去年 与去年|本月 今年 本年
| |月 月 月比 同月 同月比 累计 累计 累计比| 首次 累计
| | (%) (%) (%)|
--|----------|-----------------------|---------
| 合 计 | |
--|----------|-----------------------|---------
1|鼠 疫 | |
2|霍 乱 | |
3|病毒性肝炎(小计) | |
| 甲 型 | |
| 乙 型 | |
| 非 甲非 乙 型 | |
| 其 他未 分 型 | |
4|痢 疾(小计) | |
| 细 菌 性 | |
| 阿米巴性 | |
5|伤寒和副伤寒 | |
6|艾 滋 病 | |
7|淋 病 | |
8|梅 毒(小计) | |
| 原 发 | |
| 续 发 | |
| 先 天 | |
9|脊髓灰质炎 | |
10|麻 疹 | |
11|百 日 咳 | |
12|白 喉 | |
13|流 脑 | |
14|猩 红 热 | |
15|流行性出血热 | |
16|狂 犬 病 | |
17|钩端螺旋体病 | |
18|布 鲁 氏 菌 病 | |
19|炭 疽 | |
20|斑 疹 伤 寒| |
21|流行性乙型脑炎 | |
22|黑 热 病 | |
23|疟 疾(小计) | |
| 间 日 疟 | |
| 恶 性 疟 | |
| 未 分 型 | |
24| 登 革 热 | |
-----------------------------------------------
填表人: 审核人: 19 年 月 日报出
19 年 月丙类传染病监测区(点)发病、死亡统计分析表
填报单位名称: (盖章)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制
---------------------------------------------------------------------
| | 发 病 数 |
病名| | |
| 病 名 |----------------------------------------------|
| |本 上 与上 去年 与去年 本年 去年 与去年|
编号| |月 月 月比 同月 同月比 累计 累计 累计比|
| | (%) (%) (%)|
----|----------------|----------------------------------------------|
| 合 计 | |
----|----------------|----------------------------------------------|
25|肺 结 核 | |
26|血 吸 虫 病 | |
27|丝 虫 病 | |
28|包 虫 病 | |
29|麻 风 病 | |
30|流感及流感样病例| |
31|流行性腮腺炎 | |
32|风 疹 | |
33|新生儿破伤风 | |
3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35|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
---------------------------------------------------------------------

-------------------------------------------------------------------------------------
| | 死 亡 数 |报告发病县
| | |(市、区)数
病名| |----------------------------------------------|----------------
| 病 名 |本 上 与上 去年 与去年 本年 去年 与去年|本月 今年 本年
编号| |月 月 月比 同月 同月比 累计 累计 累计比| 首次 累计
| | (%) (%) (%)|
----|----------------|----------------------------------------------|----------------
| 合 计 | |
----|----------------|----------------------------------------------|----------------
25|肺 结 核 | |
26|血 吸 虫 病 | |
27|丝 虫 病 | |
28|包 虫 病 | |
29|麻 风 病 | |
30|流感及流感样病例| |
31|流行性腮腺炎 | |
32|风 疹 | |
33|新生儿破伤风 | |
3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35|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
----------------------------------------------------------------------------------------
填表人: 审核人: 19 年 月 日报出
19 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分析年报表
填报单位名称: (盖章)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制
----------------------------------------------------------------------------------------------------------
| | | 发病率 | | 死亡率 |病死率(%)|报告发病县| 与去年比较(±%)
病名| | |(1/10万) | |(1/10万) | |(市、区)数|-----------------------------
| 病 名 |发病数|---------|死亡率|---------|---------|----|-----| | | |报告发病
编号| | |今年|去年| |今年|去年|今年|去年|今年|去年 | 病率 |死亡率|病死率|县(市、
| | | | | | | | | | | | | | |区)数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1 |鼠 疫 | | | | | | | | | | | | | |
2 |霍 乱 | | | | | | | | | | | | | |
3 |病毒性肝炎(小计)| | | | | | | | | | | | | |
| 甲 型 | | | | | | | | | | | | | |
| 乙 型 | | | | | | | | | | | | | |
| 非甲非乙型 | | | | | | | | | | | | | |
| 其它及未分型| | | | | | | | | | | | | |
4 |痢 疾(小计) | | | | | | | | | | | | | |
| 细 菌 性| | | | | | | | | | | | | |
| 阿 米 巴 性| | | | | | | | | | | | | |
5 |伤寒和副伤寒 | | | | | | | | | | | | | |
6 |艾 滋 病 | | | | | | | | | | | | | |
7 |淋 病 | | | | | | | | | | | | | |
8 |梅 毒(小计) | | | | | | | | | | | | | |
| 原 发 | | | | | | | | | | | | | |
| 续 发 | | | | | | | | | | | | | |
| 先 天 | | | | | | | | | | | | | |
9 |脊髓灰质炎 | | | | | | | | | | | | | |
10 |麻 疹| | | | | | | | | | | | | |
11 |百 日 咳| | | | | | | | | | | | | |
12 |白 喉| | | | | | | | | | | | | |
13 |流 脑| | | | | | | | | | | | | |
14 |猩 红 热| | | | | | | | | | | | | |
15 |流行性出血热 | | | | | | | | | | | | | |
16 |狂 犬 病| | | | | | | | | | | | | |
----------------------------------------------------------------------------------------------------------

----------------------------------------------------------------------------------------------------------
17 |钩端螺旋体病 | | | | | | | | | | | | | |
18 |布鲁氏菌病 | | | | | | | | | | | | | |
19 |炭 疽| | | | | | | | | | | | | |
20 |斑 疹 伤 寒 | | | | | | | | | | | | | |
21 |流行性乙型脑炎 | | | | | | | | | | | | | |
22 |黑 热 病| | | | | | | | | | | | | |
23 |疟 疾(小计) | | | | | | | | | | | | | |
| 间 日 疟 | | | | | | | | | | | | | |
| 恶 性 疟 | | | | | | | | | | | | | |
| 未 分 型 | | | | | | | | | | | | | |
24 |登 革 热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审核人: 19 年 月 日报出
19 年丙类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分析年报表
填报单位名称: (盖章)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制
---------------------------------------------------------------------------------------
| |监测| | | 发病率 | | 死亡率 |病死率(%)|报告发病县|
病名| |县、|监测| |(1/10万) | |(1/10万) | |(市、区)数|
| 病 名 |市、|区人|发病数|---------|死亡数|---------|---------|----|-----|
编号| |区数|口数| |今年|去年| |今年|去年|今年|去年|今年|去年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25 |肺 结 核| | | | | | | | | | | | |
26 |血 吸 虫 病 | | | | | | | | | | | | |
27 |丝 虫 病| | | | | | | | | | | | |
28 |包 虫 病| | | | | | | | | | | | |
29 |麻 风 病| | | | | | | | | | | | |
30 |流感及流感样病例| | | | | | | | | | | | |
31 |流行性腮腺炎 | | | | | | | | | | | | |
32 |风 疹| | | | | | | | | | | | |
33 |新生儿破伤风 | | | | | | | | | | | | |
34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 | | | | | | | | | |
35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 | | | | | | | | | | |
---------------------------------------------------------------------------------------
---------------------------------------------------
| | 与去年比较(±%)
病名| |-----------------------------
| 病 名 | | | |报告发病
编号| |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县(市、
| | | | |区)数
----|----------------|------|------|------|--------
| 合 计 | | | |
----|----------------|------|------|------|--------
25 |肺 结 核| | | |
26 |血 吸 虫 病 | | | |
27 |丝 虫 病| | | |
28 |包 虫 病| | | |
29 |麻 风 病| | | |
30 |流感及流感样病例| | | |
31 |流行性腮腺炎 | | | |
32 |风 疹| | | |
33 |新生儿破伤风 | | | |
34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 |
35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 | |
----------------------------------------------------
填表人: 审核人: 19 年 月 日报出
甲、乙类传染病月、年报表
19 年 月
表 号:卫统5表1
制表机关:卫生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1989)统社字第300号
填报单位名称: 单 位:病:例数,死:人数
----------------------------------------------------------------------------------------------
疾病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 | | | 病 毒 性 肝 炎 | 痢 疾 | |
地 区|合计 |鼠疫 |霍乱 |-------------------------------|---------------------|伤 寒|
或 | | | |小 计|甲 型|乙 型|非甲非|其他及|小 计|细菌性|阿米巴性| |艾滋病
月 份| | | | | | |乙 型|未分型| | | |副伤寒|
或 |-----|-----|-----|-----|-----|-----|------|------|-----|------|--------|------|------
职业别 |病|死|病|死|病|死|病|死|病|死|病|死|病|死 |病|死 |病|死|病|死 |病 |死 |病|死 |病|死
|--|--|--|--|--|--|--|--|--|--|--|--|--|---|--|---|--|--|--|---|----|---|--|---|--|---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 |15|16 |17|18|19|20 | 21 |22 |23|24 |25|26
--------|--|--|--|--|--|--|--|--|--|--|--|--|--|---|--|---|--|--|--|---|----|---|--|---|--|---
总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月初至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末累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续1)
-------------------------------------------------------------------------------------------
疾病编号|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 梅 毒 |脊髓灰| | | | | |流行性|
地 区|淋病 |-----------------------|质 炎|麻疹 |百日咳|白喉 |流脑 |猩红热|流行性|狂犬病
或 | |小计 |原发 |续发 |先天 | | | | | | |出血热|
月 份|-----|-----|-----|-----|-----|------|-----|------|-----|-----|------|------|------
职业病 |病|死|病|死|病|死|病|死|病|死|病|死 |病|死|病|死 |病|死|病|死|病|死 |病|死 |病|死
职业别 |--|--|--|--|--|--|--|--|--|--|--|---|--|--|--|---|--|--|--|--|--|---|--|---|--|---
|27|28|29|30|31|32|33|34|35|36|37|38 |39|40|41|42 |43|44|45|46|47|48 |49|50 |51|52
--------|--|--|--|--|--|--|--|--|--|--|--|---|--|--|--|---|--|--|--|--|--|---|--|---|--|---
总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月初至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末累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续2)
---------------------------------------------------------------------------------------------
疾病编号|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钩端螺|布鲁氏| | | | | 疟 痢 |
地 区|旋体病|菌 病|炭疽 |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登革热
或 | | | | | | |小计 |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
月 份|------|------|-----|--------|--------------|------|-----|------|------|------|------
或 |病|死 |病|死 |病|死|病 |死 | 病 | 死 |病| 死|病|死|病|死 |病|死 |病|死 |病|死
职业别 |--|---|--|---|--|--|----|---|-------|------|--|---|--|--|--|---|--|---|--|---|--|---
|53|54 |55|56 |57|58| 59 |60 | 61 | 62 |63|64 |65|66|67|68 |69|70 |71|72 |73|746
--------|--|---|--|---|--|--|----|---|-------|------|--|---|--|--|--|---|--|---|--|---|--|---
总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月初至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末累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际提出日期:19 年 月 日 负责人(签章): 填表人(签章):
甲、乙类传染病分年龄、性别发病、死亡报表
19 年
表 号:卫统5表3
制表机关:卫生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1989)统社字第300号
填报单位名称: 单 位:病:例数,死:人数
---------------------------------------------------------------------------------------------------
疾病编号| | | | | |
--------|-----------------|-----------------|-----------------|-----------------|-----------------|
| 合 计 | | | | |
|-----------------|-----------------|-----------------|-----------------|-----------------|
年龄 | 病 | 死 | 病 | 死 | 病 | 死 | 病 | 死 | 病 | 死 |
|--------|--------|--------|--------|--------|--------|--------|--------|--------|--------|
|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男|女|计|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及以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疾病编号| |
--------|-----------------|
| |
|-----------------|
年龄 | 病 | 死 |
|--------|--------|
|男|女|计|男|女|计|
--------|--|--|--|--|--|--|
合计 | | | | | | |
--------|--|--|--|--|--|--|
0 ~ | | | | | |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
--------|--|--|--|--|--|--|
6 ~ | | | | | | |
--------|--|--|--|--|--|--|
7 ~ | | | | | | |
--------|--|--|--|--|--|--|
8 ~ | | | | | | |
--------|--|--|--|--|--|--|
9 ~ | | | | | | |
--------|--|--|--|--|--|--|
10~ | | | | | | |
--------|--|--|--|--|--|--|
15~ | | | | | | |
--------|--|--|--|--|--|--|
20~ | | | | | | |
--------|--|--|--|--|--|--|
25~ | | | | | | |
---------------------------

---------------------------
30~ | | | | | | |
--------|--|--|--|--|--|--|
35~ | | | | | | |
--------|--|--|--|--|--|--|
40~ | | | | | | |
--------|--|--|--|--|--|--|
45~ | | | | | | |
--------|--|--|--|--|--|--|
50~ | | | | | | |
--------|--|--|--|--|--|--|
55~ | | | | | | |
--------|--|--|--|--|--|--|
60~ | | | | | | |
--------|--|--|--|--|--|--|
65~ | | | |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转发市交通局关于杭州市区小型货运出租汽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市交通局关于杭州市区小型货运出租汽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杭政办〔1998〕2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交通局拟订的《杭州市区小型货运出租汽车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市交通局要组织力量尽快对市区已投入营运的小型货运出租汽车进行整顿,建立起良好的营运秩序,使其健康发展。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六日

杭州市区小型货运出租汽车管理暂行办法
杭州市交通局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为切实加强市区小型货运出租汽车的管理,维护运输秩序,规范经营行为,保障货主和车主的合法权益,现结合市区实际,制订以下管理办法:
  一、凡在杭州市区经营小型货运出租汽车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经营者),均须遵守本办法。
  二、杭州市交通局是市区小型货运出租汽车的主管机关。
  三、市区小型货运出租汽车(以下简称货的)的发展,应在市政府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内实行总量控制、额度管理,鼓励规模经营,并实行经营权证制度。经营权证实行有偿使用,规定使用年限,其经营权须经公开竞投后取得。
  四、经营者必须按照交通、物价部门的规定计费,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专用发票,按规定缴纳税费。
  五、经营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城市管理的各项法规,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运输安全。
  六、经营者不得擅自变更车主,涂改、转让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和服务资格证。
  七、从事货运服务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携带当地运管部门核发的道路运输证和服务资格证(限一车二证);
  2、保持车辆技术性能良好,设备齐全,车容整洁;
  3、遵纪守法,文明经营,不得欺行霸市,刁难货主。
  八、货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车辆核定载重在0.75吨以下(含0.75吨,不包括厢式面包型货车);
  2、车辆喷有统一的货的标志色(银蓝色,需改色的车辆期限另定),车门两侧应标明经营单位名称,注明监督电话,车身两侧喷有“货运出租”字样;
  3、车顶装置统一的“货运出租”字样的标志灯;
  4、车内明显位置安装经技术监督部门核定的计价器;
  5、新增与更新的货的车型统一为单排座;
  6、市区所有货的应实行统一的专用号牌(从浙A44000至浙A50000)。
  九、应严格按照核定的经营范围经营,不得从事客运出租业务;自备小货车不得经营货运业务。
  十、对本办法颁布前已在运营的货的经营者,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2个月内按规定进行重新登记,办理有关手续,逾期按无证运营处理。
  十一、今后凡市政府下达的新增货的指标,其经营权证由市政府委托市交通局实行公开竞投。对现已取得经营资格的货的,应按照首次竞投标的,实行有偿使用。竞投所得资金应列入财政专款帐户,全额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交通管理部门要尽快建立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严禁营私舞弊,对违反者要严肃查处。
  十三、交通管理部门要结合今年道路运输证验审工作,对货的进行一次全面整顿,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加大路面稽查力度,对违反本办法的要依法(章)严肃查处。
  十四、各县(市)的货的管理,可参照本办法试行。
  十五、本办法自1998年8月2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