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改《黑龙江省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16:14:54   浏览:815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修改《黑龙江省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暂行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修改《黑龙江省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暂行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暂行办法》(见黑政发〔1981〕21号文件)颁发以来,有力地指导了全省打击投机倒把斗争的开展。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斗争的深入,对原来的规定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国家的
有关政策和规定,将《黑龙江省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暂行办法》的第三条及第六条,作必要的修改,现将修改后的上述两条文字通知如下:
一、第三条下列行为属于投机倒把活动:
(一)非法倒卖国家统购、统配、统派物资,破坏国家计划的。
(二)生产、加工企业非法倒卖原材料,牟取非法收入的。
(三)从国营、供销合作社和集体零售商店抢购、套购商品,转手加价出售,情节严重的。
(四)串通外商在国内倒卖应出口商品的。
(五)买空卖空,转包渔利的。
(六)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
(七)倒卖计划供应票证和银行有价证券的。
(八)倒卖金银、外币、珠宝、文物、外货的。
(九)以次顶好,以假充真,掺杂使假,偷工减料,数量较多,危害较大,情节严重的。
(十)以给企业、事业等单位办理业务为名,授受回扣、提成、酬金、好处费,或打着合法招牌个人插手生产、经营,掠取国家和集体财物,情节严重的。
(十一)非法买卖及代出、代开、代订证明、发票、合同,或提供和利用银行帐户、支票、凭证(含现金),牟取非法收入的。
二、第六条对投机倒把的处罚:
(一)犯有第三条第(一)、(二)、(三)项投机倒把行为的,根据数额大小,情节轻重,危害程度,分别给予强行收购物资、罚款、没收非法收入,没收本金一部或全部。
(二)犯有第三条第(四)项投机倒把行为的,没收商品或全部非法所得,并可加处罚款。
(三)犯有第三条第(五)、(六)项投机倒把行为的,视其情节,没收非法收入,并可加处罚款。
(四)犯有第三条第(七)项投机倒把行为的,视其情节,没收票证、证券,没收非法收入,并可加处罚款。
(五)犯有第三条第(八)项投机倒把行为的,视其情节,没收倒卖的全部物资,没收非法收入,并可加处罚款。
(六)犯有第三条第(九)项投机倒把行为的,分别处以通报批评、限价出售物资,罚款、没收非法收入,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
(七)犯有第三条第(十)项投机倒把行为的,没收非法收入,没收掠取的全部财物,并可加处罚款。
(八)犯有第三条第(十一)项投机倒把行为的,没收非法收入,加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
(九)对投机倒把情节严重,或非法所得数额不大,但后果严重的,应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十)对投机倒把集团的首要分子,或以投机倒把为常业的,获利数额较大的分子,应交司法机关依法从严惩处。
(十一)对单位从事投机倒把,弄虚作假,设置障碍,故意拖延缴纳罚没款的,按企业贷款利息计缴滞纳金,并对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予以经济处罚。拒不交出的,按第三章第九条处理。
三、第三条注: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均视为情节严重。
1、数额较大,屡教不改的。
2、内外勾结,合伙作案的。
3、以行贿手段,腐蚀干部和职工的。
4、以福利、奖金等为名私分投机倒把所得的。
5、对国家、集体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产生其他严重后果。
6、有投机倒把活动,抗拒检查的。
上述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黑龙江省打击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暂行办法》原第三条和第六条同时废止。




1983年12月2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公民的健康权及其保障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 苏志)



公共卫生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公众健康。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要以直接向社会提供卫生服务的方式履行保护公众健康的职责。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护公众健康首先应当依法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公共卫生秩序,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益不受侵害。公共卫生立法宗旨就是要用法律手段调整人们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公共卫生法律关系,建立并维护社会正常的公共卫生秩序,通过保护公民健康权益达到保护公众健康的目的。



一、健康与健康权

(一)健康

什么是“健康”?当今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导言所下的健康定义:“健康是指人的躯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首先,它强调健康是由三个“维度”组成,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躯体层面的健康是健康的最基本层次。人是具有高级神经活动(思维、心理活动)的生命体,这种高级神经活动的内化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的外化,则表现为与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并由此产生环境对个人身、心的影响。第二,该定义强调健康是一种状态,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可以用客观的指标对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另一方面在价值层面,健康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提倡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第三,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可以通过个人和集体努力、社会的适当干预,使个人或者人群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伴随一个人生命全过程的最重要的资本。有健康才有生命,才有个人的一切!因此,尊重人首先应当尊重人的健康,剥夺健康就是剥夺人的生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权是人的基本人身权利。

(二)健康权

健康权(即健康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身权利,受到国际法和各国法律的普遍保护。我国民法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健康权是生命健康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侵权行为通常也分为三种情形:侵害生命权,即致人死亡;侵害身体权,即伤害身体完整性;侵害健康权,即损害健康,致人患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侵害健康”应当涵盖侵害躯体健康和侵害精神健康。因侵权导致被侵害人精神损害或者更为严重的情形——导致其发生精神疾病,应当属于侵害健康权的行为。

法律上的“权利”是指由法律所赋予的受到法律的支持与保障的一种力量,即所谓“法律上之力” [1]。这种力量具有支配标的物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并与“特定利益”要素相结合。健康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健康可以给个人带来谋生和体面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劳动能力和个人发展潜力。公民享有健康带来的上述各种好处就是公民健康权的特定利益要素。因此,健康权是特定公民依法享有健康利益的法律上之力。

健康权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与生俱得的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利益。因此,健康权受到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类法律规范的严密保护。法律支持、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就必须课以相对人以相当的拘束,即相对人的任何行为和活动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这种法律上的拘束就是相对人的义务,就是健康权的“法律上之力”所在。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精神健康权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案件提了出来,以致于成为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由于我国民法通则关于精神健康权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问题首先成为民事司法中的一个难题。针对这种情况,200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2]。是否可以认为,这标志着国家对公民精神健康权的确认?但是,关于侵权精神损害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这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医学问题。侵权行为是否造成被侵害人实质性精神损害、损害的程度、损害对被侵权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赔偿精神损害等,都需要法学界与医学界的进一步沟通。



二、健康权与公共卫生

健康权与公共卫生的关系,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健康权与公众健康权益的关系问题。从公民个人角度来说,个人首先应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珍惜健康。如果自己不珍惜健康将自食其果,别人很难对你损害自己健康的行为负责。然而,如果你的行为或者活动对他人的健康利益构成侵害,甚至造成健康损害后果,就构成了对他人健康的侵权。吸烟有害健康,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这早已被医学科学所证实。吸烟者个人不愿意放弃吸烟,别人只能给予忠告,不能强制其戒烟。但是,如果在公共场所吸烟,烟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这时的个人吸烟行为就转化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公众的健康利益),特别是保护儿童、老人、孕妇等脆弱人群和特殊人群的健康,一些国家和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民以食为天”,家家户户每天都在加工制作食品供自己和家人食用,这本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但是,如果某人准备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向公众提供食品,就必须受到《食品卫生法》的约束。因此,食品生产经营对一般人来说是禁止性义务,只有那些依法经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符合食品生产经营条件并取得卫生许可的人才能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传染病防治也是这样,为了控制传染病蔓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某些感染严重传染病的病人必须实行隔离治疗、限制自由活动或者禁止其从事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工作。虽然传染病患者本身是受害者,本人并没有过错,但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健康利益,法律不得不作出上述对传染病人的禁止性义务规定。如果病人拒不隔离治疗或者故意传播疾病造成他人感染,便构成了对他人健康权的严重侵害,应当承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行政法律责任;根据违法性质和危害后果严重性,违法人还可能被追究其他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等)。近年来有不少媒体报道,有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和个体小企业,为了个人谋取经济上的利益不雇工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这显然是一种十分恶劣的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的行为。根据我国《劳动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企业主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更可悲的是,在有的案例中,不但工人患上了职业病,老板自己也得了职业病。然而,不能因为老板自己也是受害者而免除其应当承担的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法律责任。

正是因为人们在从事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其行为可能对他人、对公众健康带来影响而造成公共卫生问题,才给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适当干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留下了合理空间。什么是“公共卫生”?通俗地讲,就是“公众的卫生”或者“公众的健康”。公共卫生将公众,确切地说将一定时间、空间的特定社会人群作为一个整体,观察公众健康状况的变化及其与周围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的相互关系,采取各种政策的和技术的措施,通过法治和规劝(教育)等干预手段,预防、控制和消除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和健康危害隐患,达到保护和增进公众健康的目的。由于公众健康是公众的共同利益,具体到每一个公民来说又是公民个人的健康权,所以保护公众健康就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即使是在WTO贸易规则中,也允许各国政府为了本国国民的健康利益,制定比其他国家和国际标准更为严格的技术法规,壁垒其他国家达不到本国卫生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说明了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角色的重要性。



三、健康权与经济发展

当然,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保护水平有差异。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首先面临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卫生保护水平要受到本国国情和经济能力的制约。而且,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必须突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得到了国民共识的一定期间内,可能不得不牺牲部分其他方面的利益包括健康利益,而求得尽快发展。因此,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孤立地谈公民健康权益保护问题。

关于这一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同观点。有些发达国家认为,当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得到普遍实施。WTO规则只规范不公平的贸易行为是不够的,应当增加有关社会条款。它们主张,所有的贸易竞争者应遵守相同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方面的最低国际标准,尤其是在劳工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如建议制定国际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标准,避免成员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无视劳工保护,采用低工资、雇佣童工、以及让工人在缺乏健康和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中劳动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和贸易利益。如果缔约国不遵守国际最低标准,将被认为是“社会倾销”,可能受到包括中止贸易特权、施加配额等惩罚。这些意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站在公平、正义立场上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发展中国家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提出的社会条款要求,就将失去本国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反对在WTO中建立任何形式的社会条款,认为“社会条款”是发达国家企图抵消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较低竞争优势的阴谋,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发展程度不同、生活水平不同,劳动成本当然也会不同。通过自由贸易实现资源的比较优势,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可以增进人类的幸福[3]。这正是WTO等全球与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的宗旨。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提高劳动工作环境条件,逐渐实现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提出的各种权利。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2001年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是我国为促进和保护人权所采取的重要步骤,是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作出的庄严承诺。同年12月我国又被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员。对于国际上这方面动态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相应政策和对策。为了适应我国入世的需要,中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了法规清理工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10月中国政府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这是一部保护劳动者健康,预防、控制职业病的法律。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和用人单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义务。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无疑是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劳动者健康的保护水平。但是,考虑到我国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职业病防治法提出首先控制粉尘、放射性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导致的严重职业病危害。而对于职业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与职业有关的其他疾病,暂时不能纳入职业病防治法的强制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府将通过调整职业病名单,扩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范围。这正符合《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要通过经济增长来创造条件而逐渐实现的要求。



四、健康权的法律保护

关于印发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通知

交通部


关于印发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通知

交评价发〔2008〕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交通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部管社团,有关交通企业:

《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中长期规划纲要》已于2008年1月21日经交通部职业资格制度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在执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与部评价中心联系。


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中长期规划纲要

为科学规划和指导新时期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健全我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体系,在交通行业全面实施职业资格制度,充分发挥职业资格工作在促进现代交通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有关精神,以及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

(一)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现状。

2002年交通部开展了《公路水路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建设框架》研究。2003年交通部职业资格制度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正式启动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急需先建”的原则,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稳步推进,开局良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管理体制初步建立。2005年,成立了交通专业人员资格评价中心(交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初步形成了部职业资格制度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管理、业务司局监督指导、专门机构承办的工作格局。各省(区、市)交通部门职业资格工作,初步形成了职业资格制度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人事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参与、专业局或专门机构承办的工作格局。

——出台了4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交通部印发了《交通行业关键专业技术岗位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初步明确了交通行业关键专业技术岗位职业资格制度建设总体框架。目前,交通部已经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注册验船师、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等4项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交通行业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设(交通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扎实推进。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先后批复交通行业特有职业24个(含74个特有工种)。交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收费项目和标准已经得到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交通部制定了《交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方案》及10个配套文件,成立了交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部署了国家职业标准、培训大纲和题库建设工作,在全国初步确认了50个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全国交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有序展开。

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是一项新的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现行的一些涉及交通行业的职业资格制度在专业设置、注册管理等方面没有体现交通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交通行业一些从业人员资格还没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体系;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基础薄弱,特别是作为建立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依据的法律法规急需健全和完善,等等。

(二)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建成更安全、更畅通、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这对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99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和实施职业资格制度作出了一系列的决定,原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国务院各行业主管部门陆续建立和实施了职业资格制度。这都要求交通行业加快建立和实施职业资格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包括劳务市场在内的许多领域不断开放,要不断强化个人资格管理,并按照国际惯例实现国际双边和多边互认。我国政府作出的入世承诺中,涉及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承诺包括5个领域的特别承诺和两个方面的共性承诺,要求尽快建立和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职业资格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要求交通主管部门必须转变职能,改变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方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建立职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和执业管理制度,明确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等,实行规范化、动态化管理。

——发展现代交通业,做好“三个服务”,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要求加强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市场监管。交通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90%以上的从业人员在交通建设和运输领域第一线,其中许多从业人员的岗位直接关系公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要实现现代交通业科学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健全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不断提高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

——交通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改革,要求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必须发挥导向作用。交通职业院校正在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革,要求根据职业标准和考试(鉴定)大纲及时修订教学大纲,逐步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统领,以交通行业中关键岗位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实施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积极引导职业资格制度与有关制度相衔接,强化从业人员准入以及动态服务和管理;发展职业资格评价机构,充分发挥交通教育培训机构和社团组织的优势,全面推进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促进现代交通业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有利于交通发展、社会公认、业内认可、国际可比的原则对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进行科学规划,并根据每个阶段交通行业管理的实际需求和法律法规建设情况逐步建立和实施。

2.分类管理,整体推进。对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和能力水平评价制度进行分类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导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与从业准入制度、单位资质和信用体系评价制度、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相衔接,整体推进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

3.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坚持部职业资格制度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归口管理,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团结协作,共同推进。

4.确保质量,注重实效。确保交通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培训教材、试题库的质量,并根据行业发展适时更新;不断改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方式、方法;加强职业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和监督,确保考试工作的公平和公正,不断提高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实效和社会认可度。

(三)发展目标及构想。

1.2010年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交通行业关系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岗位,建立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制度体系,并依法实行从业准入管理,有效发挥其对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管理的主体作用;在交通行业关系公众利益的重要岗位,建立能力水平评价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其对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自律作用;对交通行业主要职业(工种),建立科学的职业标准体系和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对规范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行为、提高技能水平的导向作用;建立分工明确、关系和谐、工作高效的职业资格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交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全行业广泛参与的职业资格工作新格局。

具体目标:

——建立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体系。建立部、省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管理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能够满足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需要的管理人员队伍、质量督导人员队伍、培训师资和考评人员队伍及专家队伍。

——建立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体系。在现行交通行业管理法规对从业人员资格已有规定的专业(工种)领域,根据《行政许可法》和行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评价制度。

——初步建立交通行业职业标准体系。完成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批复的24个职业(74个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初步建立配套的职业技能鉴定试卷库;初步完成交通行业主要职业(工种)的行业标准和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

——建立全国交通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在全国初步构建布局合理、特点鲜明的交通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站,有条件的省级交通部门建立交通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满足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实际需要。

——建立交通行业职业资格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质量督导制度;建立培训教师、质量督导人员诚信培训和考核记录制度;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体系认证,建立退出和惩处机制。

——初步建立全国交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全国交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满足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需要的培训体系。

——初步建立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与从业准入制度、单位资质和信用体系评价制度、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机制。职业资格制度在交通行业相关领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在交通行业管理、职业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初步显现。

2.2020年发展构想。

到2020年,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体系已经健全,并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互认,与交通行业从业准入制度、单位资质和信用体系评价制度、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机制逐步形成;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体系更加完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高效;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在交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从业行为更加规范。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1.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

——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职业资格;

——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职业资格;

——注册验船师职业资格;

——注册结构工程师(桥梁工程)职业资格;

——国际海运师职业资格;

——其他(随着交通行业职业资格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在交通行业中关系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岗位建立健全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

2.能力水平评价制度。

——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评价制度;

——船舶理货人员能力水平评价制度;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能力水平评价制度;

——救捞及水下工程人员能力水平评价制度;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人员能力水平评价制度。

——其他(随着交通行业职业资格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在交通行业中关系公众利益的重要岗位建立健全能力水平评价制度)。

3.理顺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注册造价工程师(公路与桥隧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

——注册监理工程师(公路与桥隧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

4.配合有关部门健全以下职业资格制度。

——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交通);

——注册安全工程师(交通);

——注册建造师(公路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

5.完成交通行业职业资格配套制度建设等工作。

建立健全与交通行业职业资格相配套的注册管理或登记服务制度、执业管理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等;适时开展有关专业学历教育评估工作;开展与国(境)外职业资格的双边或多边互认工作。

(二)建立健全交通行业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加快建立交通行业24个职业(74个工种)技能鉴定制度。加强交通行业新职业、新工种的调查研究,并争取国家职业资格主管部门把交通行业主要职业(工种)纳入交通行业特有职业(工种),逐步扩大交通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领域,适应交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性的要求。

——建立健全交通行业主要职业(工种)技能竞赛制度,不断提高竞赛质量,扩大社会影响。

——建立健全交通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的考评制度。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其对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选拔、激励作用。

(三)积极探索建立交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道路运输职业经理人、物流师、汽车租赁师、机动车评估师等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符合市场需求、有利行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四)大力推进交通行业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的注册管理。

依法建立和完善交通行业关键岗位从业准入政策和实施办法,加强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的注册管理和对从业人员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

(五)大力推行交通行业职业资格的继续教育制度。

抓紧制定注册验船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与航道工程)、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等职业资格制度的继续教育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体系,把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作为职业资格证书注册或登记的重要依据,保证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

(六)积极推进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与从业准入制度、单位资质和信用体系评价制度、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相衔接。

——积极推进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与从业准入制度相衔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交通行业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准入管理办法,发挥职业资格对从业人员准入管理的作用。

——积极推进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与单位资质和信用体系评价制度相衔接。根据有关规定,将职业资格作为交通企业有关资质和信用体系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对交通建设、运输市场监管的作用。

——积极推进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与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改革相衔接。引导交通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交通职业标准和考试(培训)大纲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改进培养方式和方法,逐步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

——积极推进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与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相衔接。交通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有关法规,对交通行业关系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岗位严格执行从业准入规定,没有执业资格的不得聘用;对已经建立职业资格制度的岗位,在招聘条件中要有明确规定。要充分发挥职业资格制度在单位职工培训、考核、薪酬确定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七)加快编制交通行业主要职业国家标准、培训教材和技能鉴定题库。

加快制定交通行业主要职业国家标准,开发配套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鉴定题库,逐步将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更新为职业标准,并不断提高职业标准、培训教材和试题库的质量。

(八)加强交通行业职业资格信息化建设。

抓紧建立健全全国交通行业职业资格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完善工作平台、信息发布和查询平台、注册管理平台、继续教育平台、在线培训平台等功能;抓紧建立交通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化考试系统,逐步推广计算机模拟考试;加强交通行业职业资格信息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分析质量;逐步建立健全全国交通行业关键岗位从业人员注册、从业情况信息库,实现与业务管理部门和职业资格管理部门的全国联网,定期对全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进行分析,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信息。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的领导。

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是关系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件大事。各级交通部门和交通企事业单位,要从交通事业发展的大局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的重要性;编制好本地区本单位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规划,并纳入本地区本单位发展规划;要将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推动,切实把职业资格工作规划确定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创新机制,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

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政策性和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强化部职业资格制度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办公室的归口管理,保证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要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交通业务部门对职业资格注册和从业人员执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以及对职业资格专门机构业务工作的指导作用;强化交通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业务指导,并发挥业务指导优势;强化职业资格专门机构的承办功能,充分发挥其人才和技术优势,重点做好交通行业职业资格的技术性和事务性工作;发挥交通社团组织在职业资格培训方面的牵头作用,发挥交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在职业资格培训方面的基础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抓紧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的法规和政策建设。

根据行业管理的需要,抓紧制定交通行业职业资格法律法规,将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方面的要求充实到交通法规的相关条款中。依法制定职业资格与交通行业从业准入、单位资质、开业条件、从业人员管理、职业教育培训等相衔接的政策规定。将交通行业职业资格从业准入制度纳入交通综合执法范畴,有效推动交通行业从业准入制度的实施。

(四)加强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对交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鉴定站和培训工作站的科学规划和规范化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交通院校、培训机构等交通企事业单位建立特点鲜明的鉴定站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并建立健全对这些机构的年检评估制度。有条件的省级交通部门成立职业资格工作专门机构(交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各级交通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用于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改善培训和考试(鉴定)等工作条件。要加强职业资格管理人员、考务人员、技术支持人员3支队伍建设,充实职业资格工作专职人员,积极组织职业资格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交流,切实提高职业资格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交通行业职业资格政策理论和考评技术研究。

加强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前瞻性、基础性和应用型研究,掌握交通行业职业资格的基本属性、发展规律及其与行业管理的关系,理清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体系的内在关系及与国(境)外相关职业资格制度的互认问题等,把握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的政策导向,为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加强交通行业职业资格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和考评技术的研究,开发职业标准、培训教材、命题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质量。

(六)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交通行业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借助有关会议、文件和相关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职业资格方面的方针政策,宣传推广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制度,宣传表彰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工作者,不断提高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在交通行业中的权威,扩大社会影响。动员各级交通部门、交通社团组织、交通院校、培训机构和其他交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交通专业学生和交通行业的广大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职业资格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的良好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章)

二○○八年三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