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02:47:03   浏览:820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郑州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郑州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1993年8月27日郑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通过 1993年10月22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
第一节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第二节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
第三节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三章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第四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根据《宪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职工: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职工;
(二)城镇股份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
(三)城镇私营企业的职工,个体经营者的雇员;
(四)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
(五)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人员。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部属、省属、外地驻郑企业及部队所属企业的职工均适用本条例,国家规定实行养老保险系统统筹的企业除外。
第三条 职工养老保险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职工所在单位必须为职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
提倡、鼓励企业和职工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第四条 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应当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与本人在职期间的贡献相联系。
第五条 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权利和应享受的各项养老保险待遇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侵犯。
第六条 市、县(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其所属的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支付、调剂和管理工作。 市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办理市辖各区范围内职工和各县(市)范围内市属及市属以上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业务;县(市)社会保险
机构负责办理本行政区域内县(市)属及县(市)属以下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业务。
第七条 财政、审计、税务、银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和工会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广州市文物监管物品经营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印发《广州市文物监管物品经营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


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广州市文物监管物品经营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州市文物监管物品经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文物监管物品的管理,防止珍贵文物外流,打击非法文物交易和走私文物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域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文物监管物品,是指1911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或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和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
等。
第四条 广州市文化局是本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文物监管物品的管理工作和本办法的实施。
县级市文化局负责辖区内文物监管物品的日常管理工作。
海关、工商、税务、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文物监管物品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旧货市场,是指经营旧陶瓷器、旧工艺品、旧家具等旧货的集贸场所。
文物监管物品只能在旧货市场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经营包括文物监管物品的收购、销售、寄售、典当、拍卖等活动。
第六条 下列物品系属国家保护文物,不属文物监管物品范围,只能由国家依法批准的单位在准许的范围内经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经营:
(一)1911年以前中国或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和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
(二)本办法第三条所列物品中经国家文物局或省、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
(三)国家文物局确定的1949年以后已故的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第七条 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
第八条 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的单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必要的经营设施。
(二)有熟悉文物法律、法规的管理人员。
(三)有熟悉文物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
第九条 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的单位和个人,属市区范围内的,直接向广州市文化局提出书面申请,由广州市文化局审批;县级市范围内的,向当地县级市文化局提出书面申请,经县级市文化局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广州市文化局审批。
第十条 申请书应载明下列内容:
(一)经营者的名称、地址和经济性质。
(二)投资者或主办单位的名称、地址,有主管部门的还应载明主管部门的名称和地址。
(三)主要负责人的姓名、住址。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书后,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与否的答复。如批准,由广州市文化局统一发给《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
申请者凭《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分别到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
《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每年审核一次。
第十一条 获准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文物监管物品必须在指定的地点范围内销售。
(二)经营的物品必须按品类填报申请单,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鉴定,钤盖标志并交纳检验费后方可出售。
(三)经鉴定属于本办法第六条规定不准出售的文物,转由文物经营单位作价收购,或登记造册后由收藏者保存,日后备查。
(四)在经营场所悬挂《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
(五)不得涂改、转借、伪造文物监管许可证和鉴定标志。
(六)按时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缴交管理费。
(七)接受文物行政管理人员的检查。
第十二条 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的旧货市场须设置明显的中、英文标志,说明“本旧货市场所出售的文物监管物品如需携运出境,必须持购买时的发票及文物监管物品到广东文物出境鉴定组办理出境鉴定手续。未办理上述手续的,海关不予放行”。
第十三条 非经营单位和个人需出售文物监管物品的,须填报申请单,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鉴定、钤盖标志并交纳检验费后,委托给有《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的经营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出售。
严禁文物监管物品的非法交易和走私活动。
第十四条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国家文物收藏单位不得出售或经营文物监管物品。
第十五条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须有两人以上进行,并出示有关证件。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的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有关工商法规处理外,还可并处以2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二)(三)(四)(五)(六)项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以警告或责令限期改正,或吊销《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并处以200元以上2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2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由海关、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追回售出的物品,并处以2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罚没款按规定上缴国库。没收的文物监管物品,应无偿移交给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调拨国家文物收藏单位收藏;不够馆藏标准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经营单位收购或拍卖,所得款项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九条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有关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对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不得徇私枉法,营私舞弊,违者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1996年6月27日

印发韶关市征兵优抚安置规定的通知

广东省韶关市人民政府


印发韶关市征兵优抚安置规定的通知
(韶府〔2008〕7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韶关市征兵优抚安置规定》已经十二届25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韶关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韶关市征兵优抚安置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广大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的热情,圆满完成上级赋予我市的征兵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和国务院《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依照本规定履行征兵优抚安置的职责和义务。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征兵优抚安置工作的领导,把征兵优抚安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征兵优抚安置工作所需的经费。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征兵优抚安置工作的主管部门;其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征兵优抚安置的有关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负责落实征兵优抚安置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 优 抚

第五条 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分别不同情况给予优待:

(一)农业户口的义务兵家属,由所在县(市、区)政府统筹发给优待金,其优待标准每户每年不低于本县(市、区)上年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二)入伍前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义务兵,家属由其原单位照发基本工资作为优待金,直至本人退伍、转为士官或提拔为部队干部。

(三)非农业户口且入伍前是待业青年的义务兵,在服役期间由所在县(市、区)政府发给其家属优待金。优待金标准不低于本县(市、区)城镇居民上年人均收入水平的70%。

第六条 义务兵在服役期间立功受奖的,按下列比例给予奖励:

(一)获得优秀士兵的,奖励当年优待金的30%;

(二)荣立三等功的,奖励当年优待金的50%;

(三)荣立二等功的,奖励当年优待金的80%;

(四)荣立一等功的,奖励当年优待金的100%;

(五)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奖励当年优待金的200%。

第七条 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等,应当保留;服现役期间,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免除其他负担。

第八条 对于到西藏、新疆等高原艰苦地区服役的义务兵的家属,除享受正常的优待金外,由市统一发给一次性奖励10000元(入伍前和退伍后各发5000元)。

第九条 在校大学生入伍(不区分户籍),由市统一发给一次性奖励2000元。

第十条 凡在校学生入伍,学校均保留学籍到退役后一年内,复学后到相应年级原专业学习,其学籍性质不变。

第十一条 正常退役的在校大学生复学后,由市按每人每年2000元发给学习生活费补贴至毕业,服役期间立功受奖的,按下列标准增发补贴:

(一)获得优秀士兵的,每人每年增发500元;

(二)荣立三等功的,每人每年增发800元;

(三)荣立二等功的,每人每年增发1000元;

(四)荣立一等功的,每人每年增发2000元;

(五)获得荣誉称号的,每人每年增发3000元。

第十二条 在校大学生入伍的其它优抚条款,按上级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收的士官(不区分户籍),由市按每人3000元发给一次性入伍奖励。

第三章 安 置

第十四条 士兵退出现役后,由原征集的县(市、区)政府负责接收,并在规定的时限内给予安置。

第十五条 对非农业户口的退役义务兵和服役满一、二期的复员士官按照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我省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的通知》(粤府[2003]89号)精神全面推进自谋职业;对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伍义务兵、五级六级的残疾退役士兵(患精神病的除外),退役时父母已双亡的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役的城镇退役士兵、转业士官采取政府安置就业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安置办法。

第十六条 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安置补助金按以下原则发放:城镇退伍义务兵、服役满一、二期的复员士官按户籍所在地上年度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的100%至150%发放;转业士官(三级以上)按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的150%至200%发放。城镇复员士官和转业士官除按以上基数发给自谋职业一次性安置补助外,从服满义务兵年限后第一年算起,每多服役一年,增加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人均一个月工资收入的补助。服役期间立功受奖的,参照本规定第六条的标准增发补助。

第十七条 在公务员招考时向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争取一定的指标面向退役士兵招录;退役士兵报考本市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只限市权限内),学历专业达到招录职位条件的,不受应届、往届限制;退役士兵报考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用。

第十八条 对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实行下列优惠政策:

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可享受当地下岗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0号)精神,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在户口所在地可享受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个体经营、税收、贷款、户籍方面的优惠政策。

第十九条 对服役期满正常退役,符合我省安置政策,能参加正常培训的城乡退役士兵,免费进行两年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谁办学、谁负责推荐就业”的原则,由学校优先推荐退役士兵学生就业。

第二十条 退役士兵安置的其它规定按原来的政策、规定执行。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优抚安置的对象是指2008年12月1日后入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士兵。

第二十二条 优抚安置对象服役期间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视情节轻重,扣发一定比例的优抚金和安置费;被判处刑罚的,取消享受优抚安置的资格。

第二十三条 本市以前有关政策、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仍按原有政策、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